发布时间:2025-02-01 09:56:35
蒙古包建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,分为移动的(春季、夏季、秋季住的蒙古包)和固定的(冬天住的)两种建造方式。
移动式蒙古包(春季、夏季、秋季住的蒙古包):以游牧生活为主的蒙古民族牧民,居住点需要根据牧场而定,必须有易于拆卸、携带的房屋,才能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。当地建筑材料缺乏,牧区可利用的为羊毛毡,因此发展了用木条做骨架,羊毛毡为覆盖的蒙古包。
固定式蒙古包(冬天住的):草原上的另一部分牧民过着定居的生活,蒙古包改为固定式。其建筑方式多样,有以柳条编制的墙体骨架两面墁灰泥,顶上以柳条为骨,上面铺羊毛做成三段式的屋顶;在高寒地区,固定式的蒙古包还有用土坯或草垛为墙,草泥顶。
哈萨克族的住房可以归纳为两类:一类是春季、夏季、秋季住的毡房,另一类是冬天住的土房或木房(俗称“冬窝子”)。毡房高一般在三米左右,占地面积二三十平方米。四周是环形的毡墙,上面是圆形的屋顶。由于春、夏、秋三季牧场的经常迁徙,因此牧区的哈萨克牧民一年要搬十几次家,必须有易于拆卸、携带的房屋,才能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,而毡房的特点就是携带方便,易于搭卸。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,将整个毡房和生活用具,用毛绳绑扎停当。几乎每户牧民都练就了一手“绑驮子”的绝技,在崎岖山路的长途颠簸中,也毫不松散。到了目的地两个小时左右就可搭起来。如果毡房选择的地方不太合适,只要几个人抬起来,摆到合适的地方就行了,因而毡房可以十分恰当地称之为哈萨克牧民的活动房屋。毡房的大小决定于房墙块数的多少,一般分为四种:简易小毡房,4块、6块、8块房墙的毡房。简易小毡房,哈萨克语称“阔斯”(kos),这种小毡房为圆锥形,没有房墙,房杆是直的,用数十根木杆斜撑而成骨架,木圈顶一般是正方形或圆形,房杆直接插入木圈顶的洞眼内,房杆周围不围芨芨草墙篱,只围帡(ping,二声)毡。这种小毡房轻便,易于拆卸、安装和携带,只是里面空间太窄,住人不多。多用于转场途中的临时住房,特别适用于野牧骆驼、远征、打猎和游览等。